德国企业:“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分类缩略图

文章目录

这是一个喜欢一条道走到底的国度,这是一个程序员就酷爱编程一辈子的国度,这个国度培养出了工匠精神,这个国度有超过800多家企业已经发展了200年,这就是神奇的德国。

新闻来源:德国生活报

德国的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基石

德国的职业教育涵盖各个专业,包括超过三百多个职业岗位。本着在社会中磨炼、实践中成长的原则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目的,德国职业教育为本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他们如同分散在德国社会各处的“零件”,组合成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世界一流”。德国的总体教育教学体系当中所包含的职业教育培养出了世界上最高质量的生产力和劳动力。其中最明显的是职业教育体系和工厂里的学徒制。德国的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和工业大学,一百多年来培养出一代代卓越的工程师。

在德国,每一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必须要经过三年的学徒训练,必须要在工厂或其他任何产业实践基地进行三年学徒计划。这样可以帮助年轻人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能够迅速就业。从1880年开始,这种双轨制的教育体系成为德国工业发展成功的关键。当然,这个架构也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建立起来。

德国的工业技术发达,需要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投资于人而非物质资本。德国制度富有意义的地方在于政府大力扶持下的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稳健发展是德国成功的一个重要支柱。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稳定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它的双轨制教育体制,非常有利于稳定有序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乃至实体经济的发展。从小学毕业起,学生就开始分流,其中的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教育的轨道。在德国,即使一个年轻人已经进入职业教育学校,今后仍然有机会到大学读书,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具有很好的透明度和连接性。

德国人不把钱作为一切事务的衡量标准,很多时候看重别的因素。一个训练有素的工人,他同样能有不错的收入,生活水平、社会地位也会很高。同时,就德国的工人家庭来说,他们的孩子上大学比例较小。

谈到德国模式,中国对德国的学习早已开始。中国在1920年代中期,曾试图大面积引进德国的技术教育体系,十年内稍有成效,可惜被全面抗战中断了。德国的学徒制极有效,对十多岁入行的青少年每日每时传授手艺,多年下来,炼成一手绝活后,工资不低于同年龄拿到高等学位的技术员。

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的技术教育体系,过去二十多年里,它们绝大多数被“光荣升级”成普通的三年制四年制高校,名声好听是“升”,实际后果是“坑”——把年轻学子吸进学校,花掉学费,飘走年华,实际技能却没学到什么,即便找到工作待遇也差。

德国的经济体制,成就了工匠精神

德国制造业的成功意味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是成功的。德国的工匠精神之所以可以不断传承、发扬光大,与其经济体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德国人讲究共识,尤其是在雇主和工会,雇主和员工之间,有一种四方决策的模式,这在全世界很少见。

得益于这种社会共识,德国的劳动力成本10年来增长很缓慢,而其他国家劳动力成本增长了25%~30%,这意味着德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竞争力非常强,这样产品价格便很有竞争力。

当然有人会问,如果德国劳动力成本出现了问题怎么办?可以看到德国经济模式有自我改革的能力。比如现有德国的福利制度已经在大刀阔斧地改革,极大地革新了劳动力市场,增加了它的灵活性。

福利改革意味着德国人的福利水平有所下降,比如领养老金年龄的推迟,以及养老金水准的降低。此外,德国也进行了税制改革,使企业税和直接税下降,与此同时,间接税稍有上升。德国还进行了医改,把劳动力成本和医疗成本分开。以往,人们会认为卫生费用、医疗费用成本当由雇主负担50%,这样医疗成本就成为了劳动力成本的一部分,这其实会降低德国企业的竞争力。这项改革已经在2005年取得了成功。

德国特有的经济体制其实就是指社会市场经济,这一模式首先是一些德国经济学家和知识分子提出来的。经济学家认为,要想在世界经济体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德国必须克服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以及经济衰退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要克服纳粹时期带来的影响。

所以,德国施行了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一模式一方面能够使企业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够保持社会的凝聚力。德国“二战”后的反思是,市场经济应该受到约束,其中最大的约束就是宪法。德国宪法规定私人财产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也就是说德国的私人财产定义跟英、美、法等国家是不一样的。

德国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的最终效应应该是整个社会财产的分配。为此,德国政府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开始建立社会福利体系。德国社会福利体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在此经济体制下每一位民众的利益不会遭到牺牲。

总结起来,德国的经济模式有三个基础:

1、德国文化,德国人天性对社会凝聚力与社会团结的重视。

2、德国的历史,两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所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使人们认可对资本主义市场加以控制。

3、德国对于教育以及科技的无上尊崇。

德国的模式根植于这三大支柱,这也是为什么德国的企业能成功,尤其是在传统制造行业。比方说大众、奥迪、保时捷这种汽车制造企业,现在这些产品外形很时髦,但是产品的整个架构一百多年前就有了,很多基础架构甚至已经维持了五六十年以上。相对来说这些传统制造业的机械工程内部构造的变化并不是很大。所以这些德国传统企业,他们通过过去的成功经验为自己求得了发展的空间。

德国的家族企业,工匠精神的传承

德国之所以强大,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是德国的家族企业。在去年年底的普查报道中,百分之九十的德国企业,在西方是属于中小规模的,很多是家族型。万般手艺千种诀窍,皆是靠着这个天然的体系传承。

长辈不敢不对晚辈传承绝活,传不下去,儿孙靠什么谋生、立业、养家、发财?晚辈不敢不尽力接过绝招,接不下来,靠什么自立、自主、当老板、在国际竞争的浪涛中搏击?德国人经常对老外们说:“我家的公司是第几代了,我们的规模不大,但是我们能做的产品,别人做不出来。”

这些家族企业和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它们往往是家族控制,但是由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家族并不介入日常管理。比如说汉高公司——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化学公司,就是家族控制,不上市;做汽车零配件的博世公司也是百年老店。

这种家族控制、职业经理人管理的模式一直传承下来,原因有二:第一,德国的大家族注重教育,这些大家族会对下一代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教育。第二,德国特有的遗产税体制。在德国,遗产税的征收最高可以达到70%,但对于家族企业的传承,遗产税却存在着特别规定。如果一个企业家创办了一家企业,他要把这个企业传给子女,同时子女承诺十年之内继续经营,那么他遗产税的上交金额几乎为零。遗产税的规定对于家族企业的传承、基业长青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家族企业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传承高超技艺的骨干力量。纵览现今西方老牌工业化国家那些享誉全球的顶级产品,大都是技艺精纯的手艺人所开创出的家族品牌。所以,我们要去追求和学习的,应该是德国工匠精神母体中那层层叠叠的毛细血管和支撑基石。

德国制造的“工匠精神”才是真的:极致体验!

新闻来源:网易太原

天天充斥着互联网思维唯“快”不破之时,天天宣传着企业举步维艰“倒闭潮”充斥着我的耳目之时,“工业4.0”的创始国德国却一直秉持“工匠精神”,凭对产品的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品质行销全球。现在,作为中国一家草根企业,专业的鼠标垫厂家和您一起一探德国“创新创业”、“工业4.0”、“家族企业”等核心竞争力的奥秘。

揭秘一:德国企业为什么不热炒互联网思维?以保时捷为例。三条立本哲学:

一是品质精神

这里组装一部车只需9小时,后序检测调适需要5天,出厂则需要数月。保时捷的订单最快也需3个月,有些配置高的甚至需要提前一年预订。尽管需求旺盛,但该企业并不急于扩张。保时捷共有7500组装工人,6500研发和服务人员,可见研发和服务在该企业的重要性。

为保障品质,保时捷除玻璃和发动机外,均为手工组装。挡风玻璃过于沉重,机器人操作更精准严实,而发动机拧螺丝较单调费力,也由机器手代劳。而其它工序均为手工组装。所谓工业4.0的优势,表现在订单处理和生产自动化上。在保时捷工厂,工人负责组装,机器人负责搬运,全场通过WIFI遥控和联络,井然有序。

好的工人永远比机器人更精准,更有灵活性。这就是制品与艺术品的区别。

二是不盲目扩张

保时捷保持着细水长流的生产节奏:从来未有所谓淡季,即便金融危机时也不淡。介绍人员的解释是,保时捷的需求是不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因为这个群体不差钱。

由于受厂房限制,又处于市区,保时捷每天只能生产200辆车,年产不过6万辆,仅二三百亿元的产值,和其他汽车巨头动辄上千亿产值无法类比。不轻易急速扩张、不愿加班,与其说是德国家族企业的特点,不如说是德国企业的普遍特点。

三是精益精神

虽然保时捷在德国其他城市也有一些生产工厂,但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发动机,以及整车的组装,都是在斯图加特的工厂完成的。其中老技工的技艺(know-how)是核心竞争力。

德国制造之所以能成为品质标志,除德国人动手能力强、讲究精益精神外,技工教育是关键。德国实行双向教育,学生们在初中开始分流,大部分去了职业技术学校。在德国,熟练工人很抢手,由于这方面短缺不得不到南欧进口技工,高级蓝领也比普通白领收入高,企业领导人也经常从蓝领中提拔。

保时捷这类德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老带少、传帮带式的师徒制,这样技艺(know-how)被传承下去;而家族企业的长期稳定又让企业哲学、企业文化得以传承。是工匠精神、家族传承和现代科技形成的铁三角让德国制造立于不败之地,仍凭互联网的风口不曾动摇。

所以互联网思维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能让产品行销全球、企业基业长青。产品很重要!实体兴邦。

我们每天朋友圈看到的就是:众筹,新三板,商业模式……

揭秘二:德国企业为什么不热衷于上市?德国咨询公司Berlin Partner 国际事务负责人Thomas Einsfelder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德国的股市不发达。”

Einsfelder解释说,德国98%都是中小企业,因为德国的股市不发达(全德国不过800家上市公司),他们很难在把公司做好之后立刻拿去上市,圈钱退出,因而不得不做更为长远的发展规划。而这些中型企业中,有很多都是家族企业,他们比较“一根筋”,信奉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经营哲学——“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因此他们不会纯粹追求利润,也不擅长资本运作,更是从来没想过上市。而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德国股市的不发达。“不过,也正因为资本市场不发达,许多德国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都会老老实实地把产品做到最好,把管理做到最好,反而让德国的实体经济变得特别强大。”

目前,对中国企业影响最大的可分为美国模式和日德模式。美国模式以连锁模式和互联网模式为主,做快做大,上市扩张,以尽快占领更多市场份额为目的,手段是价格战、营销战和资本运作。与此相对的是日德模式,与其家族企业和民族性高度相关,本份、执着、技术控、完美主义,区别于美国的高速扩展模式、上市模式,因此+日德鲜有超级互联网公司诞生。

美国模式对中国企业影响甚巨。集中的表现就是“唯上市论”,导致的隐忧正在成为问题。好像一上市,企业的问题就一了百了。对照当前上市的浮躁之风,日德家族企业步步为营的作法更有借鉴意义。

德国企业为什么不热衷于上市?因为德国企业中92%都是家族企业,有些是业界翘楚,有些是“隐形冠军”,比如化工医药界人们耳熟能详的拜耳、汉高、默克……家族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念旧”。

揭秘三:德国制造为什么能行销全球?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德国版工业4.0的基础是其精益制造。换句话讲,是德国制造“+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工业4.0首先要求你的2.0、3.0要扎实,扎实的工业基础,扎实的企业制度,扎实的技工队伍。

“德国制造”成为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其过程最值得被当作廉价代名词的“中国制造”借鉴。直到上世纪初,“德国制造”仍是以山寨别国为名,而今天德国的机械、化工、电器、光学,直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都成为世界上质量最过硬的产品,这一逆袭过程中品质主义和工匠精神功不可没,家族企业的传承不可或缺。

股市最终还是需要坚实的产业来支撑。“妖股”股价再攀升,也要回到企业竞争力的基本面上来。中国经济的转结构、上档次需要基本面上的改观,这个基本面就是中国制造的智能化和精益化——其中,品质主义和工匠精神是需要把持不变的精髓。

揭秘四:德国对中国家族企业的启示?德国以家族企业为主,但只有10%的家族企业能传至第四代。看来,在德国“富不过三代”这个定律也成立。但10%成功传承的企业一直积累下来也是相当可观的。

德国家族企业也讲求家道家风的传承的重要性。各知名家族企业都建有自身博物馆。精诚的员工是企业“做久”的另一重要元素。企业竞争力来自为客户创造的价值。谁创造的价值?是员工。你不妨将员工当内部客户善加对待,小心呵护。

对于尚年轻的中国家族企业而言,面临的问题是接班人太少或二代不愿接班的问题。由于缺乏职业经理人制度,中国家族企业只有传下一代。但前提是企业要先经营好自己的家族,这是所有事业的根基。只要这棵“家族树”还在,事业不在二代,或许可以在三代、四代有“真命天子”出。当然,首先要保障财富安全,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工匠精神”是低调的,耐得住寂寞的,是不哗众取宠的,是冷眼旁观的,是忠于内心的。所谓“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能者橡胶作为一家专注于“鼠标垫”生产代工的企业,15年来,一直不断研究开发,兢兢业业,以德国“工匠精神”为宗旨,专心把一个单品做精做大做强,一路走来,虽然辛苦,开到成果,确也欣慰!

互联网是一个时代,就像普洱炒作的过了难免有些浮躁,归根结底,产品是生命!

来源:重庆市总工会

?/营销方案介绍/线上营销广告特点/我们参加中德论坛

你对欧洲人真的了解吗(上)?你对欧洲人真的了解吗(下)?

德国人的市场营销经验分享
你知道你的客户都是怎么流失掉的吗?
用GOOGLE扩展程序分析领英用户

IndustryStock(工业集市)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德国最大工业B2B平台
致力于帮助中国企业走进德国,走向世界!

www.industrystock.com
027-59760304
gnt@industrystock.cn

点“”,进入工业集市首页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