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工业是否未来无忧?

分类缩略图

文章目录

在上个世纪,德国的汽车生产业一直以来都以完美、高品质和吃苦耐劳的著称。现在德国汽车业是否有失去这些名望的危险?气候变化如何改变这种情况的?本文将向您介绍德国汽车工业目前面临的一些挑战,以及德国汽车工业如何克服这些挑战,以保持在世界汽车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气候变化:全球和地方意识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政府、私营企业和广大消费者都意识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时间是至关重要的,气候系统缓慢而坚定的变化使其不能容忍任何拖延。近十年来,在世界发达国家的推动下,不只是国内,全球范围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性。

显然,任何经济体都不可能关闭温室气体排放重工业,也不可能禁止使用内燃机。然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在过去十年中,许多政府、机构和组织之间已经签署了许多条约和协议,目标是减少整体污染。由于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活质量和人类长期生存的重要性的认识,一些国家的司机已经改变了他们的消费习惯,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混合动力汽车或全电动汽车。可悲的是,德国的情况并非如此,这一点我们在后面会讨论。

德国已经签署了许多条约,其中最重要的是《京都条约》和《巴黎协定》。此外,德国还制定了自己的目标,即 “2050年气候行动计划”,并加入了欧盟委员会的2020年气候行动。

德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到2050年成为一个基本上不产生温室气体的经济和社会。虽然这对目前的德国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但它并非不可能实现的。

挪威将气候变化视为一个商机。购买混合动力汽车或全电动汽车的消费者将受到停车费和道路收费站方面的优惠。从数字上看,65%的汽车购买的是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而在德国行业中,这一比例仅为7%。此外,在奥斯陆获得的专利中,77%的专利对应的是电动汽车。

德国汽车行业忽视了什么?

德国以制造传统的专业知识、技术和经验而闻名,她有130多年的汽车制造史。事实上,汽车工业是德国最大的工业部门,约占国内工业总收入的20%。此外,在欧洲制造的汽车中,它占到了30%左右,全球每五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德国品牌。从这些数据来看,汽车工业是德国经济的 “摇钱树”。不仅在收入方面领先,德国还是全球高科技汽车产品(包括自驾车技术)最强的国家之一。

纵观这个行业背后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2017年创造的营业额在全球范围内增加了4000亿,更重要的是;80万个工作岗位直接与这个行业相关,数百万个工作岗位间接与这个行业相关。政府显然意识到了这种情况,也意识到了新技术的研发可能给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尽管如此,如前所述,德国是传统汽车制造的领头羊。众所周知,这些类型的发动机是温室效应的主要“贡献者”。

德国的汽车制造业其实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事实上,在1972年,德国第一辆电动汽车就是为了响应德国举办的奥运会而推出的。在那一天,宝马董事会主席埃伯哈德-冯-昆海姆(Eberhard Von Kuenheim)说:”我相信我们在这个行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我希望5到10年后,我们将准备好迎接挑战。” 35年后的今天,场景大致相同。那么,老牌的、经验丰富的、享誉世界的德国汽车工业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叫特斯拉的美国创业公司,怎么可能在短短5年内就称霸电动汽车行业?

在特斯拉汽车的生产过程中,德国供应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例如戴姆勒就是特斯拉最重要的供应商之一。特斯拉并不只使用德国制造的汽车零部件,他们还采用了德国厂商过去的老路子营销策略,即在最初的阶段生产高端、非常昂贵和未来感十足的汽车,目标客户是高收入的潜在客户。随后,他们又将生产范围扩大到更多针对中等收入的客户的经济型汽车。这一战略给特斯拉带来了可观的数据,自2016年以来,他们的收入一直在成倍增长。

另一方面,德国汽车制造商改变了他们的黄金营销策略;他们开始生产低端但非常昂贵的小型汽车,试图征服电动车市场。结果你可能知道,这一策略并没有按计划实现。

需要克服的挑战

与传统动力汽车相比,美国特斯拉等公司生产的电动汽车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较大。而在两种汽车的生产和组装过程中,其碳排放量大致相同。但是,电池的生产过程中是能源密集型的(一个电池的生产排放量的80%)。因此,在向大规模新能源汽车生产转型时,如果要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有两个方面变得至关重要:一是生产过程中的完全可再生能源供应,二是关注需要较小电池的轻型汽车。汽车生产商必须在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控制生产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

毫无疑问,德国的汽车制造商正在为这一必要的转变进行投资,像大众汽车等公司已经投入了数十亿的资金用于向电动汽车的转变。政府也必须参与这种转变。

为了鼓励汽车司机从传统汽车转向新能源汽车,2019年11月5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政府和德国汽车制造商协商提高对电动汽车的现金奖励,加大了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管理力度。默克尔的《2030年气候保护计划》的目标是在当年年底前在德国道路上行驶的电动汽车多达1000万辆。据专家称,即使有了丰厚的补贴,这个数字也几乎不可能达到。根据彭博社报道,周一晚间,默克尔与来自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和工会的官员,包括大众、宝马、股份公司和戴姆勒股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柏林达成了这些协商。

目前,全德国范围内仅有10.6%的车辆为纯电动和混合动力电动车。(数据来自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汽车研究中心)

默克尔的首席发言人Steffen Seibert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德国政府推动电动汽车推广的手段包括在两年内将公共充电站的数量提升到5万个。汽车制造商将在2022年之前帮助资助其中的1.5万个充电站。宝马公司表示,到2021年,将在德国各地安装4100个充电站,其中约一半对公众开放。”

说了这么多,为什么德国在全球电动车行业的参与度还是很少?

购车行为

在德勤(2018)的一项汽车消费者调查中,德国受访者被问到:你的下一辆车会选择哪种发动机?41%的受访者选择汽油发动机,35%的受访者选择汽油发动机,35%的受访者选择柴油发动机,只有21%的受访者选择新能源发动机。

与电动或混合动力发动机相比,德国人更喜欢传统发动机。这种行为的背后有很多原因,包括:
-行驶里程
-成本/价格溢价
-缺乏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收费所需时间
-电池技术的安全问题
-该品牌不提供电动车
-不提供全电池电动动力系统的车辆类型的首选车型

可以看出,德国人非常不愿意从传统动力转向替代动力的发动机。而与德国相比,中国在某些方面可以更快、更有效率、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中国的电动汽车制造行业

中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成为全球碳中和汽车行业的领导者。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中国政府支持许多初创企业和大公司来实现这个共同的目标。中国之所以能够如此高效、有效,有以下一些特点。

政治决策:
与德国现行的政治体制相比,中国的体制在短期和长期的决策上更为直接。正如宝马前高管Carsten Breitfeld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所说:“在中国,事情发生的速度非常快,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每年有3000万辆汽车的销售量,在中国有大量的资本和投资者,而且有强大的政府支持。在中国,如果政府说更多的电动汽车是目标,那么就会立即定下安装5万个充电站的计划,然后在下一个瞬间就可以实现。”Breitfeld还认为“”如果我们看看欧洲的政治结构,我就会发现,我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讨论新的想法,十年后只剩下10%的想法(………),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如果我们保持这样的决策和实施速度,我们将无法跟上全球的发展。”

中国政府和中国汽车工业之间的这种紧密的联系有很好的效果。作为这种协同效应的一个例子,中国将从2030年起禁止所有内燃机车,鼓励民间投资绿色环保的替代品,同时也促进了行业的研发。

市场

与德国相比,中国的汽车需求量巨大。2018年,它达到2800万辆汽车的销量,而预计未来几年将增长到3600万到3800万辆。这使得中国制造商可以在国内大规模地尝试新车型,让他们有机会以更快、更便宜、几乎是即时反馈的方式对汽车进行改造。而另一方面,德国每年在其境内销售约340万辆汽车。尽管如此,德国生产商还是大量参与了国外市场,如美国、中国、欧洲和拉美市场。2018年,德国总共出口了大约400万辆汽车。除此以外,德国在这些市场上的认可度也很高,这使得他们在质量和耐用性上都是首选。

传承成功的故事

德国汽车历来受到全世界市场的认可。卓越的品质、顶级的工程设计、精密的细节和丰富的专业技术和生产汽车的专业知识是德国汽车制造商引以为傲的特点。他们是世界上公认的质量最好的汽车制造商,而德国人也为这种认可而自豪。

但背上这样一个沉重的 “成功”包袱,已经成为一个弊端。卡尔-托马斯-诺伊曼(Karl-Thomas Neumann),曾任大众董事会成员、大陆集团CEO,后又任欧宝CEO,他说:”对我们来说一定程度上放弃过去的成功,才能创造新的成功,这是很难的”。诺伊曼还建议说;”我们需要一个框架,这样才能让这一切得以实现,我们双方(指的是德国政府及其汽车工业)都需要确保这种情况的发生,工作岗位会流失,但新的工作岗位会被创造出来,电动汽车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播放播放

ERP系统实施8大难点!
“堵车了,我飞过来!” 吉利加入戴姆勒空中的士计划

好看的人才能点